捕食 胡守炳 摄
蓝喉蜂虎,身披蓝绿相间的羽衣,以空中悬停捕食的优雅姿态,成为摄影爱好者镜头中的理想拍摄对象。拍摄蜂虎需要建立对生态环境的深度理解:它们偏好沙质松软、便于掘洞筑巢的河岸,同时要视野开阔,以利捕食昆虫。清晨6点,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崖壁和树林时,蓝喉蜂虎便开始活跃,这也是拍摄的黄金时段。
拍摄蜂虎需要极强的耐心。由于设备较重,必须使用三脚架固定长焦镜头。为避免惊扰蜂虎,每次移动设备都要轻缓。这种静默守候往往需持续数小时,但正是这份等待,让我捕捉到了蓝喉蜂虎喂食幼鸟、伴侣间相互梳理羽毛等珍贵画面。
推荐使用600mm以上长焦镜头,还可以配合1.4倍增距镜,既能保证足够的拍摄距离,又能实现浅景深效果。机身建议选择高像素、高连拍速度机型,如索尼A1、佳能EOS R5 II、佳能EOS R3或尼康Z9等,以便定格蜂虎高速飞行的瞬间。
采用快门优先模式,通常需将快门设置在1/2000秒以上,打开电子快门和高速连拍,确保定格动态画面。ISO根据光线情况调整,晴天可控制在较低水平,以保证画质纯净度,光线不理想时,酌情提高,满足曝光需要。光圈选择F5.6左右,兼顾景深与画质;最好使用RAW格式,以便后期调整。
拍摄时设置自动白平衡模式,测光模式采用平均测光(也可点测光),开启相机的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,选择扩展自动对焦区域模式,对蓝喉蜂虎的头部或眼睛进行持续追踪。拍摄飞行中的蓝喉蜂虎时,可预先在其飞行路径上设置对焦区域,采用“陷阱对焦法”等待目标进入。拍摄蜂虎捕食瞬间时,预留运动空间。借助逆光拍摄,勾勒出羽毛的绚丽光泽,增强画面层次感。
拍摄蜂虎常因环境杂乱导致主体不突出,加之鸟体很小,需要后期裁切,强化视觉焦点。将蜂虎置于黄金分割点,裁剪多余枝叶,用Camera Raw的“曝光”工具微调整体亮度,避免过曝丢失羽毛纹理;“阴影”滑块提升暗部细节,让羽翼褶皱清晰可见;“高光”压暗过亮区域,防止喙部或爪尖反光惨白,配合径向滤镜局部提亮蜂虎眼部,赋予画面灵气。“色温”略偏暖,还原蜂虎橙红喉囊的鲜活感;“饱和度”微调绿色植被,避免背景抢镜。各项参数可根据画面需要针对性设置。
在拍摄过程中,我始终遵循“无痕拍摄”原则:不使用闪光灯惊扰鸟类,不破坏巢穴周边环境,保持安全拍摄距离。观察到幼鸟出巢时,特意减少拍摄频次,避免对其产生影响。这种对生态的敬畏之心,不仅是摄影师的职业道德,更是确保这些美丽生灵能够世代繁衍的必要前提。
文章刊发于《中国摄影报》·2025年·第 60期· 7版
作者:胡守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