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从前有座山》
解海龙作品展
艺术家|解海龙
策展人|罗明
学术支持|乔聆桓
地点 | 呼和浩特市雕塑艺术馆东南侧云牧象限艺术空间
2025年10月2日下午,在云牧象限艺术空间正式启幕。开幕仪式上,著名艺术家解海龙将带来一场专题公益讲座,与市民分享其创作历程与艺术思考。此外,本次活动将特别设置跨界对谈环节,邀请来自文化、艺术、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嘉宾,以多元视角共同探讨影像艺术于现当代发展中的深度与边界。
1991 安徽金寨
1992 山西静乐
1991 湖北红安
1992 山西静乐
1991 河北滦平
1990年,有一位老人写下了四个大字,中国基础教育大发展的齿轮开始转动。1991年,有一位摄影师拍摄到了一双大眼睛,千万中国孩子的命运从此开始转变。
快门按下不用一秒,35年来,他的相机仍在曝光。他的镜头,始终聚焦于个人命运的具象承载-那些被生活裹挟却又顽强闪烁的个体生命,因其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与精准捕捉,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呈现,升华为个体命运的共情体认,并由此编织入中国社会系统化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。他让我们看到,宏大的历史进程,其根基正是由无数具体而微小的生命选择与坚韧所构筑。
它们是艺术家在时代剧烈变迁的洪流中,奋力“抢夺”并凝固下来的瞬间。这些瞬间之所以具有凝练的意志永恒性,源于其四重深厚的根基:对具体个体命运的深切爱护,对过往历史的虔诚记录,对人类群体宏观命运的终极关切,对未来世代命运的浓烈祝福。
正是这四重维度的交融,赋予了这些影像跨越时空的治愈与启迪力量。它们不仅映照过去,更照亮当下,指向未来。它们揭示了一个人类社会最为壮烈的延续策略:在每一个时代遭遇的困境前,人类总能不断产生并相互给予希望与意志。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选择、憧憬与坚持,如同无数细流,最终汇聚成推动人类穿越历史迷雾、克服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,成为宏大叙事中最具决定性的诱因。
课本里大眼睛的故事被一代代人熟知,而那些参与这一过程的记录,尤其是那些将时代具体事实现状转化为集体公众记忆的深刻影像,将如同历史建构档案扎根于过去,又如同光源拂照向人群将至的未来坐标。
没过的山是山,过了的山也是山。人类的延续性生存,说到根本处,无非是,山要载人,人要过山。人类社会的进程,是一条在时间中螺旋上升的轨迹。它从来并非是惬意的坦途,而是在挑战与回应、困境与突破的重复交替中蜿蜒前行。
回望过去,我们在注视生存的具体挑战(如物质匮乏、教育资源的稀缺)时,往往能清晰地看到希望的火种。然而,历史并非线性进步的神话,其建构充满断裂与张力。解海龙几十年的淳朴坚持,恰恰在缝合着时代发展与集体认知的裂缝。在当下,面对更多不可见的精神性挑战,我们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主动选择希望、主动创造希望。人类的精神强度与意志强度,常呈现一种微妙的反比曲线-当显性的生存挑战渐隐,内在意义系统的重建变得至关重要。否则,我们将可能陷入更深的精神困境。
山与山起伏之间,或许总是此山看前山,后山看此山。我们即将翻过前山,又将攀上后山,那些真实的一切也在故事中口口相传。
——乔聆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