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25年有望成为相机行业自2019年以来最好的一年。”当日本相机暨影像产品协会(CIPA)在3月把全年数码相机出货量预测从780万台上调到858万台、销售额预期抬至7500亿日元(约49亿美元)时,这句话开始在业内流传。在最新公布的6月份数据中,2025年上半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总数为去年同期出货量的116.6%,数据验证了此前的说法,也标志着连续五年的下滑终于见底。如果你要了解在这几年内影像行业的销售数据为何持续低迷,必须先回头看看2019年以后发生了什么。
先看一组权威数字。CIPA的月度统计库清楚显示,2019年全球数码相机出货量1528万台,销售额9167亿日元;2020年骤降至894万台,2021年836万台,2022年741万台,2023年727万台,2024年微升至728万台,但销售额已因产品高端化而回升到6400亿日元。五年时间,销量腰斩,行业几乎回到2001年的规模。
摄影师:Adeolu Eletu
原因并不神秘。IDC《全球智能手机季度追踪》指出,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3.7亿部,其中双摄以上机型占比83%;到2023年,三摄以上机型已占78%,计算摄影与AI降噪把1/1.3英寸主摄的可用ISO推至6400。手机影像能力的陡升,让1英寸以下的小型数码相机失去存在价值,市场被一次性吞噬。
同时,供应链层面又连遭打击。2020年初疫情导致东南亚光学零部件工厂停产,佳能、索尼、尼康被迫下调年度生产计划20%—30%。同年9月开始的全球芯片荒波及相机SoC与电源管理IC,高端机型排队周期一度达到6个月。2021年苏伊士运河阻塞与空运价格飙升,使单台相机平均运输成本从3美元涨到12美元。需求、供给、物流三端同时受挫,2022年销量跌至741万台的历史低点。
但低谷也完成了两轮结构性洗牌。第一,产品形态洗牌:2019年仍占37%的小型数码相机到2023年仅剩12%,资源集中到可换镜机型。第二,品牌洗牌:奥林巴斯影像部门被JIP收购后更名OMSYSTEM,理光映像缩减单反产线,三星、松下退出部分区域市场,行业CR5(佳能、索尼、尼康、富士、松下)市占率从2019年的78%升至2023年的92%。头部厂商议价能力增强,平均单价从6万日元抬升至8.8万日元,为复苏奠定利润基础。
摄影师:Scott Graham
真正的拐点出现在2024年。首先是影像创作者经济爆发。TikTok、Bilibili、YouTube相继推出4K 60fps画质分成激励,根据Influencer Marketing Hub 2025报告的数据显示,此举带动“半专业”创作者人数一年内增长35%。这类用户需要比手机更可靠的景深控制与色彩编码,APS-C与全画幅无反销量应声而起。CIPA数据显示,2024年7—12月,全画幅无反出货量91万台,同比增长42%,远高于其他品类。
其次是技术迭代进入收获期。索尼2024年9月发布的α7C II采用3300万像素ExmorR传感器与AI对焦协处理器,首发三个月销量12.7万台,刷新全画幅无反最快破十万纪录。佳能同年推出的EOS R5 MarkII把8K RAW内录与神经网络降噪下放至3万元价位,带动RF卡口镜头销量环比增28%。供应链层面,台积电2023年扩充的28nmCIS产能开始释放,索尼半导体、佳能半导体、三星System LSI的晶圆供货量合计增长22%,缓解了2021—2022年的缺货局面。
宏观消费环境也提供了外部助力。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与欧盟“绿色转型”计划带动文化创意产业补贴,2024年全球4K以上影视设备采购预算增长19%(Futuresource Consulting)。日元汇率在2024年四季度跌至1美元兑150日元,日本厂商出口利润增厚,部分让利给渠道,欧美市场出现罕见的5%—8%终端降价,刺激潜在用户上车。
摄影师:Nicholas Ng
综合来看,2025年的回暖并非简单的“需求回补”,而是行业完成了一轮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转换。2019年卡片机占37%,可换镜机占63%;2025年预测卡片机只剩8%,可换镜机占92%,其中全画幅与APS-C无反合计占74%。厂商把研发资源集中到高利润、高壁垒的专业级产品,用技术升级而非规模扩张换取现金流。结果是销量只有2019年的56%,但销售额已恢复到83%,利润甚至超过2019年。
对市场的预期,CIPA在5月更新的情景模型给出三种路径:基准情形是2025—2027年销量维持在850万—880万台,销售额年增3%—5%,驱动力来自8K 60fps内容创作与AI辅助后期;乐观情形假设苹果等头部手机厂2026年放缓影像升级节奏,相机市场销量有望回到950万台;悲观情形下,若全球经济再次衰退,销量可能回落到800万台以下。无论哪条路径,行业都已摆脱“量价齐跌”的死亡螺旋,进入“量稳价升”的盈利区间。未来五年,全画幅堆栈式传感器、全域快门、相位连续对焦的1亿像素中画幅,以及AI机内RAW处理将成为竞争焦点;而1英寸以下卡片机和小底长变焦市场将继续萎缩,直至消失。对厂商而言,守住1英寸以上传感器、持续深耕视频与AI融合,就能把2025年的“小阳春”延长为下一个十年的稳健增长。